主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
主办: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城市道桥与防洪》
编辑部
刊期:月刊(每月15日出刊)
国内发行:《城市道桥与防洪》
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602/ 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9-7716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79
Abstract:
在现存土地资源不足以承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安全以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化解建设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调研上海已建成的苏州河深隧道调蓄工程、硬X射线科学实验装置、静安大宁停车库等6个深层地下空间工程案例,分析了上海当前深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与不足。目前,上海点状的基础工程(如桩基础)已较多进入深层地下空间,同时形成了超深基坑、超深竖井、超深盾构隧道等建造技术,但功能性的深层地下空间开发较少,且其探索范围主要集中于较浅部的深层地下空间,埋深尚未突破60 m,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在深度利用上仍存在差距,缺少系统性规划和制度保障,深部岩土体力学理论尚未建立,软土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尚未得到验证。针对不足以及上海的砂性土分布广、承压水高、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建设条件特征,探讨了上海未来地下深层空间开发面临的深层承压水治理、竖井建造、盾构隧道建造等方面的建造技术挑战。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15
Abstract:
国内超大城市已进入大都市区发展阶段,空间组织机理和管治模式均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国内至今尚无官方的大都市区统计制度、规范标准等。为研究大都市区地域范围划分方式和划定标准,以东京都市圈、巴黎大区和首尔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演绎方法,从行政地域和功能地域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比较。结果表明:大都市区空间范围与交通运输水平紧密关联,其范围具有动态调整的特征;按照5%通勤率指标界定成都大都市区范围,其空间尺度约为3 500 km2,近期划定范围与传统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接近;基于行政单元划定的大都市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利于数据横向比较和学术研究,实践中应积极采用基于行政单元的划分方式。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85
Abstract:
以济宁市共青团路—运河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快速化总体设计、交叉节点改造、人行天桥设计和景观口袋公园设计方案。共青团路—运河路作为济宁市中心城区的重要联络道路,承担着中心城区南北向交通走廊的功能。通过提升道路断面功能、交通微循环、交叉口分时段禁止左转、设置人行天桥代替地面人行过街信控设施等工程方案,改善了其沿线交通快速出行条件,完善了城市中心城区的骨架路网结构,增强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相似工程的方案和设计提供了参考经验。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42
Abstract:
北海市铁山港区是北部湾畔正在崛起的邻海工业城区,滨海大道为串联铁山港区与北海中心城区的东西向沿海大通道,对推进铁山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乃至北海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滨海大道(港口段)二期工程中四号路—五号路段建设为背景,对其规划布局、功能定位、技术标准、建设条件、限制因素以及节点衔接等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最终提出较为合理的近远期结合设计方案。所提供的设计思路可供类似沿海、与铁路交叉的高等级道路项目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35
Abstract:
两江四岸核心区是重庆发展的主轴,因长江和嘉陵江而被划分成为江北、渝中、南岸三个区域,故步行连通较为困难。打造“两江三桥”慢行环线,既能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绿色出行,又能作为山城步道与滨水步道的纽带,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串联周边文化资源和滨江景点。提出结合两江四岸已有步道,设置栈道、天桥等设施,打通断点、串珠成链,形成“连山、接水、望城、跨桥”的两江三桥慢行环线。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19
Abstract:
在低碳战略的背景下,大体量地下混凝土结构生产建设中的碳排量控制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分析城市地下道路4种典型明挖结构形式的刚度设计、价格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拓展了碳排放评价环节,采用层次分析法处理多目标评价的问题,根据不同设计理念可为影响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由此初步建立了地下道路明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低碳设计方法。采用低碳设计理念来控制混凝土和钢筋的设计配比和材料用量,并与传统刚度导向、价格导向下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为混凝土结构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93
Abstract:
基于国家政策背景,各地在做好试点工程的基础上,会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综合管廊的比例,在此过程中,有必要总结相关项目的设计经验,在分别保证城市道路与综合管廊功能的基础上,避免城市道路与综合管廊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出现矛盾,同时呈现出良好有序的道路景观。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国际医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片区路网项目,包含11条市政配套道路,总长约7.1 km,其中1.4 km道路下敷设综合管廊,研究了城市道路与综合管廊协同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断面、平面、纵断面协同设计要点,为含综合管廊的新建城市道路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99
Abstract:
苏州市何山路作为太湖大道的重要分流通道,其西延一期工程项目可破除天池山、大阳山等的山体阻隔,有效缓解东西片区之间的拥堵现状,提高片区之间的快速通行效率。在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7—2035年)框架下,通过研究何山路周边跨区出行量、市域交通运行情况、早晚高峰出行量、周边道路饱和度、交通车型组成等,结合数据模型对何山路西延一期工程(龙池西路—景润路)进行交通量预测,从而为确定项目规模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可为跨多区域的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39
Abstract:
以淄博市“一环”快速路建设为例,详细回顾和剖析了在其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如“一环”规模大小、选址定线、预制装配和钢结构施工方法等,并据此总结出几点经验:中等城市“一环”快速路规模宜控制在围合面积80~90 km2,总里程为50~60 km;选线时应考虑两侧服务辐射区域尽量大,并考虑沿线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功能区连接;高架桥采用预制装配化施工要充分考虑城区是否备有足量的预制场地;组合钢结构桥梁施工要考虑当地是否具有钢结构加工制作所具有的成熟的产业环境和充足的产业工人。所作总结可以为类似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43
Abstract:
区别于传统人工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具有先进的控制感知等技术,对道路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也有所不同。研究表明:自动驾驶车辆带来的平稳空间将缩减单车道宽度,道路空间可重新分配给慢行交通。常见无人配送车车辆宽度尺寸在0.9~1.1 m之间,能适应既有规范对非机动车道宽度的要求,但部分城市规范要求的无人配送车车辆宽度尺寸大于三轮车的车身宽度1.25 m,横向摆动和横向安全距离接近机动车,为0.3~0.5 m。从综合安全性、道路空间资源优化等角度来看,建议适当增加非机动车道宽度的建议值,为普通非机动车的行驶提供更安全的空间。研究结果可为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设计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55
Abstract:
倾倒变形是山区反倾向层状岩质边坡失稳的典型模式之一,以某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反倾向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为例,通过对高边坡的坡体结构和岩体结构分析及建模理论计算,进行边坡倾倒机理研究,并对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形式进行了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工程处置措施,对类似岩质边坡的分析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65
Abstract:
依托孟加拉达卡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介绍了美国AASHTO规范在高速公路几何设计中各项技术指标的规范值和选用,并与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进行对比,得到2个国家对于各个参数取值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供设计人员借鉴和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27
Abstract:
为有效评估危险品道路运输的风险,完善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FAHP-TOPSIS的风险评价方法。依据危险品道路运输的特点,在车辆因素中引入车辆性能与使用年限、车龄等指标,构建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FAHP法获取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计算实际情况与最优、最劣理想解之间的距离,以此对运输风险等级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以某液氮运输企业为例,用FAHP-TOPSIS法对该企业的运输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评估企业的运输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且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运输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大,应对其进行重点防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03
Abstract: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正加快旅游转型升级,针对旅游高峰期道路拥堵现象,其配套道路的改造势在必行,而旅游风景区道路改造与常规道路改扩建不同,不仅要满足道路通行的需求,还应重点考虑沿线生态保护、停车区域及景观打造。结合G348国道(黄柏河大桥—三峡专用公路段)道路改造工程,先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理念,然后结合道路平纵线形、横断面、立交设置及景观提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为旅游风景区改造设计提供了解决思路及方案,以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02
Abstract:
崇明环岛景观道一期工程鸽龙港闸外桥主桥是一座跨径布置为(75+150+75)m的S形曲线双斜塔斜拉桥,主梁采用扁平钢箱梁,主塔为人字形斜钢塔。详细介绍了主桥的总体设计方案、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主桥设计的关键技术,对类似的斜拉桥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52
Abstract:
为研究强震区预制拼装高架桥的减隔震设计,以某快速路高架桥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比研究中小跨径简支小箱梁桥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和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大跨径连续钢箱梁桥采用拉索球钢支座和普通球钢支座时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铅芯橡胶支座减隔震效果好,残余变形小,中小跨径简支小箱梁桥和组合梁桥推荐采用;拉索球钢支座可显著降低桥梁地震响应,改善下部结构受力,同时,拉索可将主梁位移限制在合理范围,防止落梁,推荐在大跨径连续钢箱梁桥中采用。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39
Abstract:
以一座大挑臂钢板组合箱梁矮塔斜拉桥作为背景,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梁-实体单元”混合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桥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混凝土桥面板、斜撑和钢箱梁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桥面板局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仍保持其受压弹性;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钢箱梁处于弹性状态;各部件均满足相应的受力需求。建模分析与计算过程可为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16
Abstract:
由于风沙冲蚀,斜拉桥钢梁涂层变薄甚至脱落会导致钢梁锈蚀。此外,混凝土塔柱也会因风沙冲蚀面积减少而强度降低。为研究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变形以及抗震性能,建立全桥计算分析模型,输入12条地震波,探究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考虑风沙冲蚀和地震共同作用对拉索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地震作用下墩身易损部位为塔身底部,考虑风沙冲蚀的时变作用后,塔身底部的弯矩-曲率增大了10.39%,地震强度的变化对弯矩-曲率的影响最大;跨中挠度不仅随着风沙冲蚀的时间而增大,也随着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成果为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在风沙地区的抗震设计提供支撑。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30
Abstract:
长沙市某立交匝道桥曲线半径150 m,采用单箱槽形钢混组合连续梁结构,跨径布置为35 m+53 m+35 m。以此为工程背景,对比分析MIDAS单梁与梁格模型,明确了若采用理想化闭口箱形截面单梁模型,能够解决曲线小半径单箱钢混组合梁在组合前因槽形开口截面计算抗扭刚度不足而导致的计算结果失真问题;同时就负弯矩区桥面板抗裂措施、结构抗倾覆能力提高、负弯矩区组合与叠合技术应用等设计要点进行分析,确认了以上设计措施的有效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42
Abstract:
沪太路飞云桥为主跨125 m跨径的开口截面组合连续梁桥,分幅布置,单幅桥宽为15.75 m,采用上下分层、人行道外挂的结构形式。主梁为大挑臂单箱单室组合连续钢箱梁,横隔系除支点处采用实腹式横梁外,其余位置均采用空腹式横隔板,采用少支架钢梁节段拼装、桥面板先跨中后支点的间断施工法。分析总结了大跨径开口截面组合连续钢箱梁的总体布置、结构概况、施工方法及设计要点,并对比了边中跨比较小情况下边支点压重和顶升处理方式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提供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75
Abstract:
为建立钢箱格子梁桥设置横梁的理论依据,提出一种由目标荷载横向分配系数来确定横梁设置的方法。首先推导抗弯扭格子刚度的无量纲表达式,然后通过计算绘制出荷载横向分配系数与抗弯扭格子刚度的关系曲线,再计算多根横梁的格子刚度换算系数,最后选定目标荷载横向分配系数反算所需横梁根数和横梁抗弯刚度。以交通部颁布的标准箱形钢混组合梁桥为例,运用这个方法优化了横梁的数量和梁高。研究结果表明:荷载横向分配系数与格子刚度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箱形主梁有利于荷载横向分配,协同工作能力比工字形主梁更好;简支箱形钢混组合格子梁桥设置3~5根横梁即可,跨径越小需要的横梁越多。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75
Abstract:
依托深圳市宝鹏通道工程(简上路—龙景立交)工程,提出一种新型基坑栈桥体系并进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不含栈桥体系的基准模型以及加入栈桥体系的完整模型。对基准模型进行建模计算,并通过与FRWS9.0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到无栈桥情况的基准结果的同时,验证其准确性。再对完整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基准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入栈桥体系后,基坑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受力特点,根据栈桥板、第一道栈桥梁/支撑、立柱和地连墙等关键构件的计算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建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60
Abstract:
超大吨位盖梁的预制拼装方案是桥梁下部结构的关键问题。对常用的预制拼装盖梁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纵向分片的设计方案。通过总体计算、局部分析和缩尺模型试验等手段,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确认方案合理、可行。分析结果表明:不仅可用于双柱大悬臂盖梁,还能以用于门架墩盖梁,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81
Abstract:
基础设施建设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对城市高架桥梁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影响高架桥梁预制装配式桥墩品质的主要因素,以淄博市一环快速路预制拼装桥墩项目为依托,介绍了高架桥墩的主要结构型式、构造设计情况,通过优化盖梁造型、设置隐藏式挡块,结合半隐藏式排水管布置,提升了桥梁整体景观。相关实践经验可供类似城市高架桥梁建设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61
Abstract:
为适应建筑的工业化发展和推广,桥梁预制装配技术在市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灌浆套筒连接由于其传力机制明确,且连接构造简单,在桥梁下部结构的预制装配式连接中应用较多。在城市大型立交枢纽中,桥梁高度较高,常规的套筒连接装配式桥墩由于立柱尺寸和配筋受限,实际应用较困难。针对灌浆套筒-预应力组合连接装配式桥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连接形式通过施加预应力,可减小立柱尺寸,有效提高立柱的承载力;采用的带有自锁功能的钢绞线锚具,锚固性能可靠、施工工艺简单、质量易保证、成本较低;立柱节段间采用钢筋套筒连接及对砂浆垫层进行坐浆,可使施工快速、立柱不需匹配预制、受力可靠。灌浆套筒-预应力组合连接构造的设计经验可为日后同类装配式高墩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29
Abstract:
为缓解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内涝积水问题,以西安市西咸新区某区域为研究案例,首先建立研究区域雨洪管理模型,进行节点韧性分析;其次,利用节点韧性分析结果改进OPUT方法,对韧性较差节点进行追踪,确定研究区域LID设施布设区域与种类;最后,以提升雨水系统韧性、LID布设面积最小以及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NSGA2、AGEMOEA、SMSEMOA三种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MSEMOA算法的帕累托前沿解集质量最高,AGEMOEA算法的求解速率最快;(2)SMSEMOA算法韧性偏向下的典型方案对系统雨洪控制效果提升最大;(3)优化模型求解方案在P=5 a时地表径流削减能力最优,P>5 a后优化方案功能逐渐下降。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23
Abstract: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市的开发建设力度较大,沿江城镇圩区的涝水收集及外排能力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合理规划和完善城镇圩区水系布局,以南京市浦口区团结圩为例,通过构建MIKE11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在不同降雨频率情况下圩区的河道水位及流量,试算分析圩内的规划河道整治规模和泵站规模,给出了规划建议的圩区排涝调度方案。在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满足治水新要求的基础上,对圩内水系进行了系统和完善的布局安排与规划,可为沿江城镇圩区水系规划提供参考和经验。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60
Abstract:
针对绿色基础设施在高密度既有城区实施困难的问题,利用现状排水系统分布广泛的雨水口设施,开展雨水口内截污过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活性炭、石英砂、陶粒按照特殊比例组成合成介质过滤后的水样粒度分布较为集中,整体粒度不超过66.9 μm,大粒度颗粒物已被拦截;连续过滤试验期间,合成介质对SS的去除率达到70%及以上,且无溢流现象发生,从源头削减了初期雨水进入管网及河道的污染负荷。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268
Abstract:
根据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选取上海市某地区80 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和现场试验的方式,从处理效率、出水水质、成本3个方面,确定了负荷率、单位电耗、单位药耗、出水水质达标率、年度户均运维成本等指标的评分标准和治理成效的5 级评估体系。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负荷率为71.9%,单位电耗为1.3 kW·h,单位药耗为35 mg/L,出水水质达标率为89%,年度户均运维成本为530 元/户;研究对象的治理成效处于“良好”水平,但因其工艺迭代选择突出水质,选用了较多运维技术要求高、运维成本高的工艺,因此对标绿色生态和降本增效理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尚有待优化。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18
Abstract:
随着上海市排水设施的增加和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在市、区两级管理体制下,排水设施管理责任主体分散,规模效应未能完全发挥。上海市属区域的排水户数量较多,分级分类管控难度大。同时部分排水设施建设年代较久,设施老化、结构性缺陷等问题突出,排水源头设施管控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深入研究上海市属区域排水户管理机制、监管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慧统筹、分级管控、因地制宜、分类监管等措施,以期为超大城市的排水户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73
Abstract:
以南京市卧龙水库为研究对象,从水库工程、水域与水资源、水生态、开发利用、管理能力等角度切入,提出水库工程管理和保护、水域与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等要求与措施,提出水库开发利用管理意见,以及管理组织体系与管理能力提升建设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科学、高效的卧龙水库管理和保护体系,形成新的保护格局,建设幸福水库,促进卧龙水库可持续利用,为加强卧龙水库管控提供科学的规划依据,也为其他水库管理和保护规划分析提供经验和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22
Abstract:
三亚市崖州区盐灶河河道存在污染物超标、河岸大堤标高不达标、陆域侧缓冲带植被群落防护结构不完整、两岸红树林生长缺乏层次感等问题。为落实水污染防治目标,进行了截污控源工程、河道疏浚工程、河道堤防工程、河口建筑物工程、景观工程、涵闸工程等。其中河口建筑物工程主要为入海口导流挡沙堤的建设。通过对比分析导流挡沙堤的规模和布设方式后,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工程方案,所设计的导流挡沙堤断面对防止入海口产生淤积,改善地区水环境,保障地区水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68
Abstract:
城市道路受用地面积限制,绿化面积少,下垫面硬质面积多,地表径流量大,初期雨水污染重。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如何将降雨最大限度地消纳在城市道路的有限空间内,净化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已成为海绵城市设计的重中之重。为此,通过对无锡市典型海绵型城市道路设计的分析总结,对道路用地面积受限、绿化面积较少条件下海绵城市道路的合理设计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能适应全域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优化方案。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76
Abstract:
国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先后完成了两批30座城市的试点工作,并陆续启动了三批60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已经逐渐融入城市建设中。公园绿地和水系作为城市重要的海绵体,起到了关键作用。横琴作为典型的海岛型地区,结合本地特征,通过居住区内的公园、排洪渠、水闸、湿地的融合设计,充分利用公园绿地、水系、湿地的生态功能,构建横琴国际居住区海绵生态基底,实现雨洪管理、生态修复、水质提升、雨水回用四大功能,加快打造横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脉、田园、水脉都市“示范区”“国际休闲旅游岛”,同时为其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81
Abstract:
以福建省某城市受溢流污染影响的公园水体为例,探索了水体溢流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该公园水体北侧和东南侧存在支流汇入,虽然已实施污水末端截流控制,但公园水体生态仍受支流雨季溢流污染影响严重。在近期无法实施管网彻底雨污分流改造的实际情况下,提出完善现有末端截流系统,充分利用公园水体设置溢流堰提高雨季溢流截流量,并设置一体化净化设备和生态湿地就地处理调蓄溢流量,以削减进入水体的溢流污染负荷。同时,通过公园水体地形改造,构建多塘净化湿地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增加调蓄容量,一体化净化设备和生态湿地就地处理溢流调蓄量的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公园水体水质、透明度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有效缓解溢流污染对自然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42
Abstract:
苏州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6.0万m3/d,现状采用“旋流沉砂+氧化沟+二沉池+絮凝过滤”的污水主体处理工艺,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结合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氧化沟改造,强化有机物去除和氨氮硝化能力,同时新建深度处理设施高效沉淀池和反硝化深床滤池,深度脱氮除磷。在该工程实施后,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准Ⅳ类水标准,即TN≤10 mg/L。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50054
Abstract:
跨运河钢桁架拱桥由于结构刚度大、跨越能力强,且具有较好的城市景观效应,未来修建跨运河大跨度双层钢桁架拱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研究大跨度双层钢桁架拱桥的施工技术,以余杭运河大桥主桥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了主桥的有限元三维模型,分析典型工况下的受力情况,详细介绍了双层钢桁架拱桥的结构特点,并对大桥的安装施工方法进行比较判别,最终选择了大跨度双层钢桁架拱桥支架法+跨中浮吊起重结合的安装施工方法。结果表明:依托桥梁为空间桁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主梁合龙后可拆除主梁的临时支架,可有效降低支架受力,便于水中支架拔除,节约成本。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86
Abstract:
金汇港桥主桥为跨径125 m的下承式三拱肋钢箱梁系杆拱桥,由于桥梁北侧侵入既有铁路红线范围内、桥下航道有通航需求等复杂施工环境,拟采用先梁后拱、分幅拼装钢构件的非对称施工方案。根据钢结构非对称施工方案拟定了3种吊杆张拉顺序方案;利用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基于桥梁结构内力最优的控制原则比选了吊杆合理张拉方案:主桥钢结构非对称施工完成后,移除临时支架并对称分段张拉各吊杆的方案。在金汇港主桥非对称施工期间开展位移、应力、索力等的施工监控,有效保障了主桥施工的安全及建造品质。工程实践表明:吊杆初张拉后、调整张拉后各位移测点结果基本能满足金汇港桥主桥的几何控制目标,调整张拉后的吊杆力实测值与理论值误差不大于8.7%,满足规范控制要求。金汇港桥主桥采用“钢结构非对称拼装,吊杆分批对称张拉”施工方案,可供其他钢箱梁系杆拱桥在复杂环境下非对称施工参考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96
Abstract:
钢管桩围堰法是深水基础施工工法的一种,由于其经济高效的特点,近年来在我国高铁桥梁基础施工中应用广泛。浙江建德市新建新安江特大桥深水基础采用钢管桩围堰施工,以基础封底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坡积河床斜坡地基对围堰封底结构的影响与施工过程的应力累积效应,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钢管桩围堰-非等厚封底结构整体模型,分析了斜坡地基深水基础封底结构的受力变形与抗浮安全稳定性,对封底混凝土厚度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了增强钢管桩围堰封底结构抗浮稳定性的施工措施。数值结果表明:非等厚封底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与变形均出现在封底结构较薄处,施工过程中需加强监测;封底结构厚度减小1 m后混凝土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变形分别增大42.3%与56.1%,均满足要求,但封底结构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建议采用抗浮锚杆等措施增加封底结构稳定性,为类似工程封底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58
Abstract:
以宁波市大跨下承式单承载面系杆拱桥——琴桥为工程背景,针对吊杆更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仿真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理论计算值与实测数据,确定了吊杆更换方案、成桥目标索力以及吊杆的下料长度,分析了吊杆更换过程中的桥梁结构响应,明确了现场监测预警值指标。结果表明:与单根吊杆更换相比,同时更换一对吊杆的结构响应基本上成倍增加,建议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吊杆进行逐根更换;与吊杆更换前的桥梁结构状态相比,吊杆更换过程中及吊杆更换施工完成后的主梁和主拱的线形、应力及吊杆索力变化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足相关控制精度要求。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000
Abstract:
乌江特大桥为计算跨径475 m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采用缆索吊装+斜拉扣挂的施工工艺,扣挂系统利用引桥桩基承台作为锚索锚碇,巧妙地实现了永临结合。提出了一种承台锚碇水平承载力和穿墩索道管精准放样坐标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详细论述了永临结合桩基承台锚碇关键施工技术要点。结果表明,在山区大跨径钢管拱桥悬臂拼装施工中,采用引桥桩基承台作为锚索锚碇,不仅结构上安全可靠,而且相比单独建造锚碇,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可为同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0155
Abstract:
针对硬岩地质条件,公路隧道通常采用钻爆法进行开挖。当新建隧道处于复杂环境,尤其是穿越繁华城区时,隧道周边往往有许多建(构)筑物及既有隧道等,施工中的爆破振动会不可避免地对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以及居民区造成不利影响。依托深圳市望海路微波山隧道工程项目,探讨了不同开挖方案下的施工效益。结果表明:采用钻爆法施工时,爆破引起的既有地铁隧道振动速率大于1.2 cm/s;采用其他非爆破方法施工时,开挖功效低于0.1 m/d,且修边工作量大;采用悬臂式掘进机技术施工时,其单日开挖功效可达1.0~1.5 m/d,且施工带来的振动和噪声较小,隧道成型效果更好,开挖效率更高。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221
Abstract:
在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存在着选线无法避免的隧道经过文化遗迹的情况。为解决隧道爆破施工对临边古迹及建(构)筑物的影响问题,以西北地区某改扩建工程越岭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爆破振动监测手段来评估隧道爆破产生地震波的强度,并根据监测数据反馈动态调整优化爆破方案;同时对危岩与石刻古迹进行专项加固与防护,并考虑在古庙周边加装保护层,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研究表明,控制措施实施效果良好,成功避免了隧道爆破施工对临边古迹与古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29
Abstract:
为提高超宽桥面现浇混凝土平整度,提高飞机滑行舒适性,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研发出适用于桥梁工程超宽现浇桥面铺装多机联动整幅精细化施工技术,研制出混凝土+钢筋支架复合轨道,采用多种规格摊铺机组合联动施工,实现超宽桥面铺装混凝土调平层整幅施工,消除贯通施工缝,提高桥面平整度。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11
Abstract:
以宜宾市区的两个下穿隧道项目工程为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素混凝土回填复钻工法、长护筒护壁工法和跟进式护筒成桩工法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处理及预防塌孔方面的应用,得到主要结论有:素混凝土回填复钻工法可用于局部深度、局部平面范围旋挖钻成孔、塌孔问题的处理,有施工周期短、施工占地面积小、综合造价较低的优势;长护筒护壁工法主要用于较大深度填土、软土等地层,施工占地面积大,施工方便,对于工期影响小;跟进式护筒成桩工法的施工速度快,施工场地要求不高,几乎可用于所有土层,施工速度快,施工占地面积小,造价高。以上3种处理措施的应用可为宜宾乃至全国在高厚填土、砂卵石等不良地层中灌注桩塌孔的处理及预防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14
Abstract:
软土地区道路临边超深基坑受交通荷载的影响往往易被忽略,通过上海北横通道黄兴路井及机架段基坑监测数据验证了临边交通荷载的重要性。从场地布置、筹划和组织、围护施工、支撑和土方开挖、地下水控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道路临边超深基坑容易忽视的常见问题,探讨主要采取的策略如下:场地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一次围挡。场地不足,多次翻交结合栈桥进行土方开挖;应及时备料,无法保证正常运输时,及时与交警部门对车辆疏导;考虑临边道路对围护墙插入深度、支护内力、成槽稳定的影响,建议超载按30 kPa计算,并加强泥浆管理;地下连续墙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槽壁加固,钻孔桩则可考虑钢护筒成桩。泥浆护壁时,建议泥浆的比重不小于1.25;空间受限时,地下连续墙接头可采用工字钢,墙缝止水建议采用MJS或RJP;利用时空效应,尽可能选用钢支撑,快挖快撑。重视钢支撑应力松弛,建议采用伺服控制系统。土方开挖时,建议临路侧留土台;采用止水帷幕隔断潜水与坑外的水力联系,尽可能隔断承压水,无法隔断时,建议隔水帷幕深入承压水层不小于9 m,且大于承压水层厚度的一半。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13
Abstract:
已有研究表明,硬质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疲劳性能较普通沥青要好,用于重交通沥青路面面层可在发挥其结构层作用的同时显著降低造价。在室内试验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基础上,依托在建公路铺筑试验路段,通过调整拌和时间、摊铺和碾压工艺,研究适用于硬质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及施工工艺。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钢轮2遍+胶轮3遍+钢轮8遍”压实工艺下路面的压实效果最佳。同时,证明了延长硬质沥青混合料的干拌时间及增加现场压实功能够有效改善硬质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48
Abstract:
城市外环立交桥施工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实时性需求,为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快速、准确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提出了一种城市外环立交桥施工组织及其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将施工组织分为施工计划、资源分配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技术方案、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这几个方面,据此构建施工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一级模糊评价的高斯隶属度函数以完成质量二级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方法下的Kendall协调系数始终高于0.9,这说明该方法的施工质量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可有效对城市外环立交桥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价,有助于及时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确保施工进度。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84
Abstract: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双碳”目标提出,洋山港亟需优化海铁联运组织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分析洋山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地下物流系统在提升洋山港海铁联运水平中的作用机理,并从实现港区直达运输、分担公路运输压力、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联运可靠性等方面,提出基于地下物流系统的洋山港海铁联运优化策略。近期方案将强化临港集疏运中心和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的地下货运通道建设;中期方案将通道延伸至四团站,构建覆盖关键物流节点的地下货运网络;远期方案将构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Y形智慧地下物流网络,最终实现港区高效、规模化、自动化运作。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物流的运价优势完善海铁联运价格机制,利用灵活调度提高海铁联运时间可靠性,以期为洋山港集疏运模式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42
Abstract:
系统回顾了黏弹性边界理论的发展,并阐述了在不同维度模型中边界应力平衡方程的建立。采用先进的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对一维、二维及三维条件下黏弹性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在一维模型中,简单的黏性边界条件即可满足所需的吸收精度;在二维剪切柱面波模型中,则需要引入黏弹性边界条件来达到同样的精度要求;对于二维垂直入射模型,其特性在于输入与吸收边界的统一,采用等效节点力的方法施加可以确保入射波不被黏弹性边界所影响,并且在反射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吸收效果。在三维条件下,从斜入射波场分解理论引入到角点入射,并详述了利用Python编程实现黏弹性边界条件自动化的施加过程。所得研究成果为桥梁和路基等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23
Abstract:
为了更好地针对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工程进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选取实际工程典型断面衬砌管片的受力进行计算分析。以广湛高速铁路湛江湾海底盾构隧道为背景,针对衬砌管片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该盾构隧道结构和周围岩体进行建模,得出施工一段时间后衬砌管片的受力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衬砌管片所受土压力与水压力在施工完成后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同一监测断面不同测试点的土压力存在一定差异,拱顶和拱腰位置受力较大,拱顶位置压力值尤为显著,建议在隧道施工期后一段时间,关注拱顶和拱腰部位的压力值变化;6个监测断面各相应位置的实测压力值与数值模拟压力值变化规律一致,且较为接近。因此,在一定的数值模拟假定条件下,数值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衬砌管片的实际受力情况。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78
Abstract:
为提高城市检查井结构的使用性能,结合矩形混凝土跌水井对非标准检查井井壁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基于UHPC的井壁优化设计进行研究。首先,利用三维板壳有限元模型对非标准检查井沿高度、宽度方向的弯矩和面外位移进行了详细分析;再基于空间分析结果和预定设计目标,对采用不同材料及钢筋布置的井壁结构设计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侧壁板在两个方向的弯矩均不可忽略,且面外变形具有双向板的特点,建议当井室高度和宽度比小于5时,采用三维空间模型进行分析;考虑空间受力特点,采用普通混凝土的井壁厚度可减小20%,采用UHPC的井壁厚度可减小40%,同时钢筋用量减少约17%,可为非标准检查井的结构计算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UHPC在检查井井壁结构中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30
Abstract:
半柔性沥青路面是解决公路与城市道路抗车辙的主要路面形式之一,其材料参数与力学性能是影响该路面结构优化设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基体SFAC-13(Semi-Flexible Asphalt Concrete)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研发的ZQKL型水泥基灌浆材料灌注成型试件,验证SFAC-13混合料的高、低温稳定性,并采用UTM-100仪测试沥青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性能。结果表明:水泥基浆材料灌注饱满且均匀,半柔性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远大于基体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半柔性沥青混合料不但兼顾了低温性能,且其高温稳定性远优于其基体SFAC-13混合料;在无侧限条件下,SFAC-13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可显著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可为日后半柔性抗车辙沥青路面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57
Abstract:
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快速增长的问题,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18—2021年间徐淮高速、京台高速、汾灌高速和新扬高速的大修工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了单层铣刨预处理、双层铣刨预处理、冷再生预处理和注浆预处理4种不同的裂缝修复方案,采用“一缝一档”对裂缝的修复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并提出二次反射率作为方案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注浆预处理方案在观测期内未出现裂缝再次反射,表现出最佳的修复效果;而冷再生预处理方案的效果最差。通过CART分类决策树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双层预处理方案对于贯穿单车道的横向裂缝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大修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义。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95
Abstract:
通过制作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试验模型,并对其进行加载试验,得出缓粘结预应力筋在不同位置时对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再进行同步仿真模拟,并将试验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拟数据的正确性;结合FLAC 3D有限差分方法,对比分析单根锚固和多根锚固缓粘结预应力箱梁承载性能。研究成果可为日后桥梁的箱梁设计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004
Abstract:
以广东省江罗高速公路养护改造为背景,研究设计特定配合比的高黏超薄沥青磨耗层。为了改善超薄磨耗层的结合料粘结集料的能力,使磨耗层结构更稳定,集料不易脱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选择掺量为4%的SBS改性剂及掺量为3%、4%、5%的玻璃纤维粉,进行研究分析及路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玻璃纤维粉的掺入有效提升了超薄沥青磨耗层的黏度及路用性能,当玻璃纤维粉掺量为5%时,超薄沥青磨耗层60 ℃动力黏度比掺量为3%时提升了75.1%,而且路用性能试验结果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综上所述,当SBS改性剂掺量为4%时,玻璃纤维粉最佳掺量为5%。为养护改造工程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及试验数据作为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61
Abstract:
聚酯纤维拥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常被用作沥青玛蹄脂碎石(Stone Mastic Asphalt,SMA)的纤维稳定剂,现行技术规范并未对聚酯纤维技术性能进行明确限制,缺乏可靠施工指导。采用Plackett-Burman因子筛选试验,探究了各个试验因素对聚酯纤维SMA沥青混合料制备过程影响的显著性,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显著因子对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各因素对聚酯纤维SMA沥青混合料试件空隙率影响的显著性顺序为:纤维长度>油石比>压实温度>湿拌时间>纤维含量>拌和温度>干拌时间>预热温度。其中纤维长度、油石比、压实温度对混合料制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通过试验得到的推荐制备参数为:纤维长度6 mm、油石比6.5%、击实温度170 ℃、纤维含量0.5%、预热温度135 ℃、拌和温度180 ℃、干拌时间30 s、湿拌时间90 s。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03
Abstract: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沥青混合料中矿质集料的表面能。为探究沥青混合料中矿质集料表面能的影响因素,并揭示集料表面能行为机理,基于表面能试验,测试分析了不同种类矿质集料的表面能参数,计算分析了不同种类、不同表面性状的集料的表面能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当集料表面能为25~50 mJ/m2时,不同种类集料表面能参数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集料晶面的构造及其矿物组成;矿质集料所含的碱性矿物越多,矿质集料的表面能越大,其中石灰岩的表面能最大为45.25 mJ/m2。同一矿质下,表面能受集料表面的含泥量、表面粗糙度及表面含水量的影响:表面含泥量为1%时,表面能为25.93 mJ/m2,与表面不含泥时相比降低约20%;表面含水率为1%时,表面能为29.26 mJ/m2,与表面不含水时相比降低约9%。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73
Abstract:
为改善和提升双组分标线涂料的性能,研究在不同树脂掺量下涂料的耐磨性、黏结性、附着性等性能的变化情况,明确树脂掺量对双组分标线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组份标线涂料的抗磨耗性能随树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树脂用量为40%时磨耗值最小;涂料的黏结性能随着树脂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树脂掺量为38%时涂料的黏结性能最好;涂料的附着性和柔韧性随树脂含量的增加有所提升,综合考虑耐磨性、黏结性、经济性等,建议合理的树脂用量为35%~38%。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98
Abstract:
船行波是作用于深水桥墩的主要动力之一,往往会引起桥墩出现明显振动而威胁其安全,因此研究施工期深水桥墩在船行波激励下的振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合适的经验公式确定了船行波的主要参数,基于Morison方程推导了船行波浪力时程。基于ANSYS软件,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船行波作用下深水桥墩的振动特性。研究表明,随着船速的增加,船行波的波高、波长与波浪压力幅值均提高,但波浪力频率降低。相比桩基淹没水位与正常蓄水位,承台淹没水位时船行波引起的桥墩动力响应最大。当某一船速对应的船行波频率与桥墩固有频率接近时,则会引起桥墩共振,因此通过合理规划船速,使船行波频率较大偏离结构固有频率即可显著降低桥墩动力响应。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14
Abstract:
钢筋混凝土护栏是重要的安全防护结构,随着材料劣化及设计标准的提高,大量现有混凝土护栏已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亟须提升改造。为了克服传统护栏改造方式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UHPC薄壁复合结构提升既有混凝土护栏防撞能力的改造方案,其中复合结构由UHPC阻裂防溃层和EPS泡沫混凝土能耗层组成,充分结合了UHPC高强、高韧、高耐久特性及EPS泡沫混凝土的吸能效应。通过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及实际应用,均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供类似护栏提升改造设计参考使用。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34
Abstract:
南方某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规模为2.5×104 m3/d,采用“水解酸化+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执行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在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中,采用MBR工艺对一期工程进行提标改造,并采用“MBR+臭氧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的组合工艺应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改造完成后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基于对改造后各段出水水质的分析,研究了MBR工艺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完成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出水稳定达标,臭氧接触和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深度处理对CODcr和TP的平均去除率能够达到32.34%和39.50%,表明“MBR+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33
Abstract:
针对某地下立交隧道的渗漏水病害,采用综合调查、现场测试等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并采取在隧道重点部位设置结构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的方式,对外部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影响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泛碱、拥包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变形缝处渗漏地下水沿路面层间窜水;隧道季节性伸缩变形,引起伸缩缝变形可达10 mm;缝间堵水是渗漏水治理的关键。经过对病害因素的分析,采用复合改性沥青基柔性注浆料封堵变形缝并结合驱水、堵水、封水三层次方案,可有效地解决地下水渗漏。研究成果可为同类病害的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82
Abstract:
基于BIM+GIS、智能建造技术在施工阶段建造中的应用。通过BIM+GIS技术,提高三区两场选址、便道规划效率,减少后期二次搬迁;通过BIM模型,自动翻样、断料,实现钢筋智能加工;运用BIM、智能建造技术解决高海拔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差等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对高寒高海拔山区高速公路建造具有参考意义。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27
Abstract:
顶管工程中,顶管工作井后背土体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指标。以矩形沉井顶管工作井为例,对比分析了顶力作用下不同土抗力分布模式后背土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土抗力梯形分布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沉井顶管工作井后背土体稳定性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分析,认为线形分布模式计算方法相对偏保守,对于深度较浅或土质较差的沉井,当顶力较大时,按照梯形分布模式计算沉井顶管工作井后背土体稳定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更具有经济性。以上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